壹、活動基本資訊
一、時間:2018/11/28(三)
二、地點:輔仁大學附設醫院6樓任顯群醫學教育講堂
三、辦理單位:輔仁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室、人文處、教學部
四、講者:劉益宏 醫師 (天主教仁慈醫院副院長)
五、對象:本院同仁、院外人士
六、活動摘要:
生而為人總是會面對生、老、病、死,這在經典上被稱為是人生的痛苦,痛苦是普遍存在的現象,但是痛苦總是讓人不舒服,想要逃避。從生到死,我們花費不少力氣在逃避痛苦,也就是所謂的趨吉避凶。趨吉避凶原是生物的本能,然而正念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然不同的解決方案:對於不舒服、不如意,甚至感受到生存威脅的生命經驗,不去趨吉避凶、逃避不舒服,追求舒適愉悅,相反的,正念鼓勵我們面對痛苦,迎向痛苦,當我們這麼個的時候,我們會發現我們所感受到的痛苦,相當程度包含著心理情緒上的反應,如果仔細觀察,我們會發現我們傾向對不愉悅的感覺給予負面的情緒反應,因而不如意的感覺會被一再的誇大,如同滾雪球般的累積成巨大的痛苦。
如果我們可以學習直接面對痛苦,存在於痛苦當中虛幻的本質便得以消融破解,甚至可以從這些經驗中得到個人的轉化,這是正念在面對人生痛苦經驗的獨特之處。
面對痛苦、迎向痛苦、接受痛苦的正念練習,在臨床上被證實對生活上的困難與挑戰有相當大的助益,也被證實可以大幅改善各種心理,情緒精神上的障礙,例如自殺、憂鬱、精神錯亂等。
正念並不是當代才有的因應人生困境的策略,它反而是古老智慧的結晶,古老智慧告訴我們,生而為人的寶貴在於有能力可以在意識上保持清醒與覺知,而這分能夠保持清醒與覺知的能力,幫助我們跳脫趨吉避凶的慣性本能反應。正是這個慣性反應讓我個不自覺的一再掉入白日夢式的、左思右想、自我敍事的分心狀態,從而加劇我們的痛苦反應。古人發現,只要能保持時時刻刻、分分秒秒的清明覺知狀態,便可以幫助我們跳脫痛苦的循環。然而,維持正念是一個特殊的能力。幸運的是,培育這項能力的方法在經典,特別是佛教的經典上,有了詳細的說明與教導,因此正念也就成為擁有2500年歷史的佛教心理學的核心。
然而正念並非專屬於佛教的,與正念相近的教導,也普遍存在人類各種經典上,幫助人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。因此培育正念也就成為人類如何在生命旅途中,尋求自我瞭悟、自我解脫,甚至自我實現的寶貴資源。
貳、活動照片